查看原文
其他

恰当好处的爱,都需要保持距离

胡慎之关系心理 胡慎之 2020-08-21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夜读故事,

伴你入睡。


我们工作室附近有一间小学,今天是他们的毕业照拍摄日。每个班轮流站在小学的门口,让摄影师帮他们拍照。


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都很开心,大家都有说有笑的。这让我想起了我家豆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


那时,因为害怕豆子会产生分离焦虑,我们特意提前带他去熟悉环境,观摩学校里面的集体生活,不断跟他进行正面积极地解说,例如,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午觉,还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玩游戏等等,说得豆子对未来的校园生活充满着无限向往。



我见过很多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愉快去上学而使出浑身解数,但最终还是无法安抚焦躁不安的熊孩子。


假设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门口紧紧地扯着爸爸妈妈的衣角,哭着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闹着要回家。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很不耐烦,焦虑,只能把孩子往学校一扔,狠心叫老师赶紧关门;

  • 也有些爸爸妈妈会因为心疼孩子不能顺利适应学校生活而把孩子接回家。


基本上,很多家长都经历过以上类似的情况。


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有些孩子可以顺利进入幼儿园,并且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关系,甚至每天都很期待上学,而有些孩子却没有办法完成这个过程呢?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分离的老问题


小朋友初上学校都难免有点分离焦虑,毕竟第一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且一呆就是一整天,见不到早己熟悉依赖的照料者,过的是跟平常很不一样的生活。这些多多少少都会激起孩子的不安全感。


不过,多数小朋友会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安慰下快速平复焦虑情绪,融入新的环境。一般来说,过于持久和强烈地感受分离焦虑的小朋友,一般是因为和自己的照顾者,特别是妈妈的关系建立得不是很好,或者说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实际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分离个体化阶段”。分离期在孩子六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甚至会延续到6~7岁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个体化分离,这样孩子会慢慢地认识到,我是我,妈妈是妈妈,爸爸是爸爸。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顺利完成分离,那他有可能会把自己和照顾者看成是一体。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共生期”这种共生状态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其实有些妈妈是希望跟自己的孩子共生,因为她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孩子。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妈妈过度照顾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没有机会和空间去体会自己、与自己独处、完成自我满足。


比如说:

  • 明明孩子可以自己穿鞋,但妈妈就要主动帮他穿好鞋;

  • 明明孩子可以自己吃饭,但妈妈一定要不断给他夹菜;

  • 明明孩子可以自己走路,但妈妈总害怕孩子摔倒,要把他抱起来。


这其实都是在阻碍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付出太多的照料者,恰恰会培养出没有能力的人。但是,有些妈妈是全职妈妈,她的价值感往往从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换句话说,被孩子需要是部分妈妈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同来源


妈妈对孩子需要过多,会在无意识中去阻止孩子独立自主,不允许孩子有稳定自我的建立,因为孩子的自立意味着对妈妈需求的减少。


从这里看,一个太爱孩子的妈妈,未必是一个好妈妈。也就是说,妈妈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并且尊重孩子成长,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自信。


相反的,妈妈对孩子过度照顾和保护,反而会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能力。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时,他对外面世界的态度是抗拒的,而不是憧憬。


很多孩子回避去学校,其实就是在抗拒自立。并且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哭,他们可以获得一切想要的东西,甚至恐惧的感觉都可以被自己的妈妈替代。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功课,就像一个孩子摔倒了,他有能力自己站起来的时候,他必须要自己站起来。在站起来时,他会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获得一种经验,怎么样才能不让自己摔倒。


但如果孩子一摔倒,爸爸妈妈就很着急跑过去抱起孩子,还埋怨是地面的问题,那么以后只要孩子遇到困难,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求父母的保护,而不是尝试去解决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处理孩子的这种分离焦虑呢?


第一,抱持孩子的悲伤情绪。


所谓的抱持就是我陪在你身边,你哭我可以抱着你,安慰你,回应你的情绪,但是我不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去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


如果孩子哭了,你只是一旁冷冷地看着,或者对孩子说:“你怎么可以哭,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有哭。”这些都不是抱持,更多的是一种指责。


第二,给予孩子一个承诺。


承诺对于很多低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孩子第上学的第一天,妈妈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宝宝,太阳下山的时候,妈妈一定是第一个会来接你的。”


当有了这种承诺后,孩子就会感觉特别踏实,特别安全,也就愿意接触外面世界的一切,并尝试跟同伴建立链接。


第三,培养孩子自主探索能力。


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带给孩子好奇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去不确定感。一个从来没有去自主探索过,或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常被剥夺成就的孩子,他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感到异常焦虑。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去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


分离是每个孩子的生命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家长们不需要过于紧张。


当孩子在分离时大哭,妈妈会觉得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但这有可能只是妈妈内心中有一些没有处理好的创伤。作为孩子来说,悲伤其实是正在接受分离。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真的很难过,家长可以让他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每天陪他睡觉的一个小毯子之类的东西,让他有一个熟悉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比较好的过渡性客体。当孩子有过渡性的客体陪伴时,他会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在学校里,孩子会慢慢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完成分离个体化,并且可以独立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步。它没有什么特别,也没那么可怕。


父母更多的是做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而不要做控制者,过度保护者或者剥夺者。


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集体生活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让我们放松心态,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吧!



给孩子竖立榜样,

也可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小王子》的冒险过程,

更是适合陪伴孩子每晚的入睡。

扫描下方二维码,

带你进入《小王子》的世界。

惊喜限时预售价49元!

(原价99元)


 作者介绍 


胡慎之,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胡慎之家庭教育课》《胡慎之家庭课:重建亲密关系》《高情商人际关系沟通术》。看清真相,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喜欢文章的话,点击右下方“在看”哦!


推荐阅读

认真吃饭的人,才值得深交


☟ 《小王子》大人小孩的夜晚读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